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
首 页
| 课题查询
| 最新赛事
| 论文评审
| 其他评审
| 获奖查询
| 实时教育
| 名师风采
| 实验学校
| 联系我们
实时教育 当前位置: 首页 -实时教育
  

高考名村”为何不信读书无用论


   尽管贫穷,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,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,全力供应孩子读书,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。

   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——薛屯村,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,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。近些年,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,截至目前,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。甚至,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。(大河网2月29日)

   “农民工二代”已成为研究农村问题的重要课题。学者梁鸿在《中国在梁庄》《走出梁庄》中,还原了不少农村青少年的人生轨迹,即过早辍学——打工——结婚生子——打工,由此循环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。

   让人惊诧的是,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高考名村”,除了薛屯村,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、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、山东平度的庄子村……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,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?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?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?

   任何观念的形成,都有其内在逻辑。这些“高考名村”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“情有独钟”。除了贫穷、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,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:一是,这些“高考名村”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,他们成为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鲜活案例,促使后人争相效仿;再者,就是尽管贫穷,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,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,全力供应孩子读书,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。就像新闻中的薛屯村,家长就经常对孩子说,“我们是农民家庭,学习是你到外面开阔视野的唯一机会。”如此一来,对教育的重视,也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。

   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,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,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,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、校长推介制、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,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,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。这些“高考名村”所取得的经验,也在警示我们,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,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,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来源:中国青年报)


 
 
   
   
·全国著名教师周益民...
·全国著名教师于永正...
·全国著名教师王燕骅...
·全国著名教师吉春亚...
·全国著名教师韩兴娥...
·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...
·全国著名班主任张万国...
   
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
·中国教育学会
·中国知网
·万方数据
·维普网
Copyright© 2010-2017 版权所有: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网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邮编100073
京ICP备13024560-1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128号 教育快讯的内容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,或以原网站的版权声明为准。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